中科院温籍院士戴金星被誉为神州“争气”第一人。他曾撰对联自勉。上联是“喜气思气欣作赤县探气者”;下联为“爱气索气毅为神州争气人”;横批“气壮山河”。一联七“气”,一气呵成,气势如虹,形象而精准地概括了他作为“中国天然气之父”的儒雅风采和坚毅品性。
戴金星,1935年3月19日出生于温州瑞安市霞川村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乡村教师。小时候生活清苦,常以地瓜藤、南瓜叶果腹,曾因生活压力而被迫辍学到温州矮凳桥铁器店当学徒。所幸因小学尚未毕业被铁器店老板拒绝,也因此戴金星有机会进入温州九小(瓦市小学)继续读书。两年后温州解放,戴金星进入温二中读完中学。
贫者图强,穷者立志。在温州读书期间,戴金星暗下决心,奋发图强,冀望读书改变命运。因缘际会,读书期间两件小事孕育了他一个伟大梦想。读小学时因制作了一个全国铁矿、煤矿分布图得到恩师表扬,萌发了他长大为祖国找矿的梦想;高中时一首广为传唱的《勘探队员之歌》激发了他报考了南京大学地质系,为他打开了梦想之门。
1961年,戴金星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权衡再三,毅然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留在国内找矿探矿,为一穷二白的祖国分忧。他被分配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任职,后主动申请到江汉油田锻炼。江汉十年,他一边勤奋工作一边博览群书,读完图书馆所有典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天然气地质构造理论体系。为了敲开天然气地球化学之门,1975年至1995年的二十年间,他足迹踏遍祖国河山,屡次以身试险,冰冷的怒江峡谷、骄阳似火的克拉玛依,处处留下他艰难跋涉的身影。1987年5月20日,戴金星和另两名地质学家在陕西榆林发现了我国第一口天然气科学探索井——“陕参1号”。两年后“陕参1号”建成日产28万立方米的高产气井,一举击碎了“中国贫气论”。之后,在陕参1号周围几百平方公里内连续获得8口工业气井,其中包括日产100万立方米的老虎井。据统计,当前中国天然气以每年100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其中70%的气井是依据戴金星的“煤成气”理论发现的。
戴金星是中国煤成气理论的先驱和奠基人,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科学家,对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发展作出了创造性和系统性贡献。他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了煤成气模式、煤成气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前瞻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方面取得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戴金星,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和技术进步奖、国家科技攻关个人奖各1次。出版专著28部,主要著作有《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等。
扫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