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有一位物理学教授,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实验室,每天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除了出差和睡觉,其他时间全部奉献给实验和学生。他于2013年7月20日在济南逝世,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张高丽、胡锦涛、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通过各种形式表示哀悼,给予他崇高的敬意。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就是中科院温籍院士王克明。
王克明,籍贯温州乐清,1939年3月2日生于乐清县柳市镇。1957年毕业于温州中学,同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毕业留校工作。1980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贝尼分校留学。1985年回到山东大学担任离子束研究室主任,承担《KTP晶体离子束形成光波导研究》、《倾角离子注入的横向离散和横向损伤研究》、《用离子注入法研究氧化物晶体的波导激光》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4月至12月再赴美奥尔贝尼大学进修,回国后一直在山东大学工作。2007年高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克明长期从事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及离子注入光波导的研究工作,日夜奋战在科学实验室,为我国在离子注入光波导研究领域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推动我国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他和他的团队在离子束光电晶体材料改性的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离子注入氧化物光电晶体形成光波导的结构及其特性,提出了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方法,并进一步揭示了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形成机理。他提出的利用“高能重离子低剂量”方法在若干种重要的氧化物功能晶体材料上制备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模式是对传统的“高能高剂量轻离子”模式的一种重大突破和技术创新。首次利用离子注入的方法在铌酸锂、BiBO以及钒酸钇等晶体上形成了折射率增加型的光波导,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波导的形成机理,这种方法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王克明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离子束学界走向世界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促进了山东大学及全国其他学校相关领域教学、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王克明曾担任第十八届离子束材料改性国际会议、第二届中韩先进信息功能薄膜研讨会、第五届亚欧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国际会议等大会主席,极大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科研国际化,提升了中国离子束学界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王克明,1991年5月被选为国际Bohmische物理学会科学成员;1995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后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4项省部级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90余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扫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