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明:动物遗传奥秘探寻者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1-03-31浏览量:9086

他是国际遗传学界第一个提出染色体的串联易位是哺乳动物核型进化和物种起源重要途径的科学家,也是首倡并建立中国科学院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和我国第一个野生动物细胞库的著名生物学者,他就是中科院温籍院士施立明。


施立明(1939—1994),温州乐清人,1939年12月18日生于乐清柳市蟾东村。小学、中学分别就读于蟾河堡小学和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他从小性格沉静、爱独立思考,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对生物学情有独钟,喜欢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对动植物常有“惊人”见解,被同学戏称为“小达尔文”。施立明读中学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日寇入侵、战火纷飞的贫弱年代,老师课堂上介绍遗传学科技新发现时竟然全是日美欧洲人,唯独没有中国人,深深刺激了少年施立明的民族自尊,也激发了他长大要做遗传学家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崇高理想。

施立明于1959年考取复旦大学遗传学系,师从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1964年9月大学毕业分配到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1965年参与绝密国防科研任务——“核试器的生物学效应”课题,两年后写出了第一篇研究报告“6304药物对猕猴睾丸辐射操作防护效应的组织学观察”,同时与人合作完成了“盐酸对氨基偶苯对狗的急性放射病预防作用和急性毒性试验中的几个问题”的科研论文,在辐射遗传学研究领域初露头角。1969年参与另一项国防科研任务——“抗防药物的筛选”,组建并领导独立研究组开展课题研究。1977年和同事首次提出染色体的串联易位是哺乳动物核型进化和物种起源值得重视的途径,论文在美国的《Cytogonet. Cell Gent》杂志发表,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巨大反响。1980年6月至1982年9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肿瘤研究所访问交流。1984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昆虫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细胞与分工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立明长期从事真核细胞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细胞分类学与核型进化、减数分裂的细胞遗传学、遗传毒理学、辐射细胞遗传学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和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野生动物细胞库。通过赤麂小麂及其杂种的比较细胞遗传学分析,提出串联易位和罗伯逊融合是麂属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论证了赤麂、小麂核型的同源关系。在中国特有动物的染色体进化和分子进化方面,包括麂属一新种的发现,都取得了一些具有先进水平的成果。在遗传毒理学、减数分裂特别是联会复合体的研究也多有建树和创新。结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从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保护的角度,组织建立了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野生动物细胞库。此外,食品添加剂、洗涤剂、工业和环境毒物浮选剂等方面的研究也建树颇丰。

施立明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110篇,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和中国遗传学会李汝祺优秀论文奖等诸多重要奖项。



版权所有 浙江温州科技馆 COPYRIGHTS© 2018(C) WZST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26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