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温籍作家中最耀眼的星座,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上与瞿秋白、茅盾、叶绍钧等大咖齐名,是我国现代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论家、文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中国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这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作家、学者就是来自温州鹿城的中科院院士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笔名落雪等,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温州市鹿城区乘凉桥,小学和中学就读于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20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和《小说月报》《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后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和《世界文库》主编。“四·一二”政变后游学法、英等国,翻译了《民俗学概论》《民俗学浅说》《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著作,创作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
郑振铎,1932年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4年出版《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1935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抗战胜利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舞人民为民主和平而斗争。
1940年至1941年,面对美、日、伪满、汉奸大肆搜刮盗卖中华珍贵文献危机,郑振铎不顾个人安危,倾尽家产,联合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光华大学校长张咏霓、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考古学家张凤举等四人发起“抢救国宝行动”,抢救了江南著名藏书家珍藏的国宝,包括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赵氏旧山楼等所藏图书,计珍本三千八百余种、约一万八千余册,其中宋、元刊本三百余种,为续存中华民族文脉作出巨大贡献。
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等重要职务。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编集出版《中国文学研究》三册;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年仅60岁。
郑振铎一生勤奋,著作宏富,出版文史专著《俄国文学史略》《中国俗文学史》等10余部,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等3部,散文集《山中杂记》等8部,个人文选《郑振铎文集》等2部;翻译《新月集》等6部;编辑《中国短篇小权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2部。代表作小说《猫》入选2016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