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际上第一位厘清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分期的考古学家,也是新中国最早用科学方法对遗址进行发掘的学者,更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界荣获国际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他就是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中科院温籍院士夏鼐。
夏鼐(1910年—1985年),字作铭,1910年2月7日生于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仓桥街一个商人家庭。1927年肄业于浙江省立十中初中部。193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高中部,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期间,他参加了当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英格兰坦彻斯特地区梅登堡山城遗址、埃及艾尔曼特遗址和巴勒斯坦杜隶尔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迅速成长为一位学贯中西、经纶满腹的大学者。1940年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
1941年,夏鼐学成回国,先后担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在田野考古上大显身手。1944年,他主持挖掘甘肃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从中得出了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的结论,一举廓清了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分期,成为研究黄河流域史前文化的一个里程碑。他撰写的论文《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正》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杂志上发表,当即引起英国和欧洲学术界轰动,标志中国史前考古的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被授予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近东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等多项职衔,是我国获得外国国家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
1950年,他主持河南辉县琉璃阁主持战国时代车马坑发掘,成功地剔出19辆大型木车的遗存。这是新中国田野考古工作高超技术与水平的第一次显示。其后,他又主持了名震中外的定陵、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墓、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等一系列重要发掘,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夏鼐也进入了与斯文·赫定、安特生、格林·丹尼尔、波提埃、李希霍芬等国际考古学界宗师齐名的行列。
夏鼐十分重视现代科学方法在考古中应用,1955年组建中国第一所碳14实验室,率先推广碳14测年法测定古代遗物年代。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新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成为新中国考古成就的标志。同时,在加强文物保护、完善《文物保护法》以及审核重大考古发掘项目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夏鼐毕生论著宏富,发表论文凡224种,专辑有《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日文)《汉代的玉器和丝绸》(英文)等;主编了《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分卷等。1985年捐款设立“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金”。